改革開放之后,釣魚成為人們養身修性及健身的一種休閑娛樂活動,在神州大地迅速發展起來。漁具行業應運而生。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中國誕生第一支玻璃纖維釣竿之后,我國的漁具業如雨后春筍,獲得蓬勃發展。漁具界人士經二十年的艱苦卓絕的打拼,中國的漁具不僅門類齊全,品種繁多,品質也有了長足的進步,一些著名的品牌已熠熠生輝,深受釣魚者的青睞。 目前,中國占世界近80%的漁具產品,2005年,我國漁船、漁具出口額為7.27億美元,中國釣具出口量最大的3個地區分別是北美、亞洲和歐洲。中國制造的釣具在這三個地區主要以貼牌方式銷售。 中國出口釣具的種類,數量上位列前三名的分別是釣竿、漁線輪和魚鉤。近年來,江蘇興化和福建泉州擬餌(LURE)制造發展起來,出口量處于增長中。專家預測:在未來10至15年之間,中國將會出現世界性釣魚品牌,而這品牌將在生產擬餌和其它配件的工廠中產生。
美國釣魚運動聯合會近幾年公布的有關數字顯示,中國在美國九十六個漁具進口國中長期處于領先地位。另據統計:歐美發達國家釣魚愛好者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,中國大陸則擁有9000萬釣魚愛好者;而在華南地區釣魚愛好者在10多年的時間里長期保持在200萬左右,近兩年超過600萬,潛在的市場前景業內人士非?春!
(一)下游市場
1.經營模式改變
近年來,國內的漁具制造業普遍以“改制、擴張”為主要的發展策略,且許多企業正擬從舊的管理體制向新的股份制轉變,即說明本行業的民營成分迅速擴充的事實。如今,土地購買及改建現代化廠房已成為國內漁具企業的頭等大事。除了資本擴張,漁具工業還出現產品延伸的擴張、邊緣產品的擴張及兼并的擴張。然而,擴張漁具企業是一回事,而改變自己經營的思維模式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,才是在更高的層次上的進步。
2.產品銷售情況據了解,目前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漁具都由中國企業生產。在華北最大的水族市場麗澤橋水族市場里,賣國產漁具的釣具店要比賣韓竿的釣具店多出不止一倍,銷量也不小,可惜價格太低。一般的6米碳素竿,韓貨多在80元~120元,國產貨很少能賣過50元。
目前國內的漁具產品兩極分化嚴重,高端產品多數從韓國、日本等國家和我國**地區進口,價格比國內產品高出許多,而且品種多樣,功能性強。而國內產品則多數集中于中低檔次,價格相對低廉。一般釣魚發燒友選擇的都是日本竿,雖然價格高,但工藝和材質確實好。其次是**竿,價格相對日本產品要低一些,但質量也不錯。國產的就是便宜,一般玩票的也就拿它練練手,再就是低收入的人群喜歡用。
我國漁具市場進口漁具占消費市場的一定份額,進口漁具之所以在高端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,就是因為這些產品無論是在技術還是質量上,都占有絕對優勢。然而國內的大多數企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企業的短視,讓國內漁具商只看到眼前利潤,而沒想過怎樣將企業做長久,持續經營。
3.中國漁具市場潛力巨大
1983年以前,中國國內僅有一兩個生產魚竿的廠家,群眾釣魚大多用的是竹竿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眾對垂釣用具產生了較高層次的需求,刺激了國內外生產企業及經銷商的發展。目前,中國漁具業已經出現一些質量優良的產品,但是質量遠不如國外進口產品,還滿足不了高水平釣魚愛好者的需求。
中國不僅是一個漁具加工大國,中國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漁具消費市場,據統計2002年中國國內的漁具交易總額是12億元人民幣,另據中國釣魚協會統計,在各釣魚協會有記錄的中國釣魚人數是9000多萬,也就是釣魚人年人均漁具消費為13.33元人民幣,這說明中國國內漁具消費市場的潛力仍然不可估量,中國國內漁具消費市場也以每年20% 的速度高速遞增。
4.出口企業:利潤“蒸發”,面臨空前壓力
持續兩年多的人民幣升值,受到沖擊最大的就是出口企業了,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業,如紡織服裝、水產食品、漁具生產等行業。
世界的漁具特別是漁竿和配件產業,就規模和產量來說在中國,中國在山東,山東在威海和煙臺,每年兩季廣交會及一年一度的北京國貿會,都會有大量國外客戶前來兩地洽談訂貨,這些企業在出口創匯做貢獻的同時,正在經受著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壓力。
5.進口企業:成本下降,企業坐享升值好處
人民幣升值給我國企業帶來的也不都是壓力,對于進口企業來說,就可以坐享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好處。因為人民幣升值后,進口商品的價格由以外幣計價轉化成以人民幣計價后,將會發生相同幅度的下降,從而降低了我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和在進口環節支付的費用。
2005年全年釣具進口2632萬美元,比2004年增長了1.52%。其中釣竿進口77萬支,漁線輪進口57萬個,魚鉤進口39萬公斤。
6.國家政策
2008年中國漁具五金件市場發展迅速,產品產出持續擴張,國家產業政策鼓勵漁具五金件產業向高技術產品方向發展,國內企業新增投資項目投資逐漸增多。投資者對漁具五金件行業的關注越來越密切,這使得漁具五金件行業的發展需求增大。